|簡體中文

比思論壇

 找回密碼
 按這成為會員
搜索



查看: 29|回復: 0
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

AI不会替代医生但将重塑医学教育

[複製鏈接]

1386

主題

1

好友

4483

積分

大學生

Rank: 6Rank: 6
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    慵懶
    前天 13:51
  • 簽到天數: 283 天

    [LV.8]以壇為家I

    推廣值
    0
    貢獻值
    0
    金錢
    48
    威望
    4483
    主題
    1386
    跳轉到指定樓層
    樓主
    發表於 2025-6-27 12:55:57 |只看該作者 |倒序瀏覽
    当AI技术以惊人的速度渗透进医疗领域,医学教育正站在历史性的转型路口。2025年,这个被业界普遍视为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关键年份,将见证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。近日,天津医科大学党委书记颜华在接受澎湃新闻(www.thepaper.cn)专访时,全面阐述了AI时代医学教育的创新路径与发展方向。

    “AI不是替代医生,而是重塑医生培养方式。”颜华直言。在医学影像诊断领域,AI算法已能精准识别病灶特征;在新药研发环节,生成式AI大幅提升了蛋白质结构预测效率;通过智能穿戴设备,患者的生理指标得以实时监测……这些突破性进展正在改写医学研究的范式——从传统的“实验驱动”转向更高效的“数据驱动”。天津医科大学正借助AI平台构建多组学数据库,通过整合基因组、转录组等多元数据,深入探索疾病发生的内在规律。

    这场技术革命正在重新定义医学教育的使命。颜华强调,未来的医学教育将超越单纯的知识传授,转向培养“智能时代的复合型医学人才”。AI技术的引入解放了教师的生产力,使他们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上:包括临床思维能力、复杂病例决策能力,以及最珍贵的人文关怀精神。在AI这个“超级导师”的辅助下,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,但同时也对医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——不仅要掌握AI技术,更要具备驾驭AI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。

    谈及未来医生的核心竞争力,颜华认为,AI无法替代的恰恰是医生的“人性化特质”——包括复杂病例决策力、患者共情力、跨学科协作力等。为此,天津医科大学开设了《人工智能与心血管医学》等特色课程,同时通过案例研讨、创新项目、叙事医学等多种形式,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。

    为推动医学AI教育的健康发展,颜华呼吁国家层面给予系统性支持:制定统一的教育标准、设立专项基金、建设国家级协作平台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等。

    在颜华看来,这场由AI驱动的医学教育变革,最终目标是培养出既精通智能技术,又坚守医者初心的新时代良医。当技术日新月异之际,医学教育更需要守护好“生命至上”的永恒价值。

    以下为对话实录:

    澎湃新闻:2025年被视为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关键节点。作为医学院校的领导者,您认为AI技术将如何重新定义医学教育的核心使命?

    颜华:确实,2025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。AI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医学教育与科研格局。人工智能为医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数据分析与挖掘能力。例如,在医学影像领域,AI算法可以通过深度学习快速识别病灶特征,辅助医生进行早期诊断。在药物研发环节,生成式AI已成功预测蛋白质三维结构,极大缩短药物靶点发现周期。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,AI驱动的可穿戴设备正实现对人体生理信号的实时监测,如血糖、血压等指标的无创检测……这些进步让我们看到了AI的巨大潜力。

    作为医学院校,我们还可以借助AI平台构建多组学数据库,将基因组、转录组、蛋白质组数据融合分析,挖掘疾病发生机制的潜在规律。这种从“实验驱动”到“数据驱动”的科研范式转变,正在催生跨学科研究新生态。

    基于这样的背景,医学教育的核心使命也发生了变化。它不再是单纯的“传统的知识传递者”,而是拓展为“智能时代医学人才的塑造者”。这不仅是技术的叠加,更是理念的升华。通过AI的帮助,教师们可以从标准化流程教学中解放出来,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医学思维、复杂病例决策力和人文关怀上。AI技术就像是一个“超级导师”,不仅提供强大的知识检索工具,还使学习过程更加个性化和高效。这意味着我们未来将更强调培养具备驾驭AI能力、解决复杂临床问题、拥有深厚人文素养和持续学习动力的创新型医学人才。

    澎湃新闻:如何应对AI对传统医学知识体系的冲击?例如,医学影像、病理诊断等课程是否会重构?

    颜华:AI对影像学、病理学等易被算法高效处理的领域冲击较大,重构课程势在必行。这些课程依然是医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,它们不会消失,只是其内涵将发生深刻变革,我们需要把教学重心转向“如何训练和质控AI工具”“解读AI输出结果的临床意义”“识别AI的局限性和潜在错误”等。

    例如,“AI辅助医学影像判读”将替代部分纯读片训练,更着重算法原理、误差分析及临床关联判断的教学;在病理教学中引入AI作为数字助手,引导学生聚焦于AI难以企及的形态学复杂性解读和组织学演变分析。
   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按這成為會員

    重要聲明: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,比思論壇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、完整性及立場等,不負任何法律責任。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,並非本網站之立場,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,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。於有關情形下,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(如涉及醫療、法律或投資等問題)。 由於本論壇受到「即時上載留言」運作方式所規限,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,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,請聯絡我們比思論壇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(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),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,如有任何爭議,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。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、誹謗、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,敬請自律。本網站保留一切法律權利。

    手機版| 廣告聯繫

    GMT+8, 2025-7-19 04:02 , Processed in 0.024185 second(s), 16 queries , Gzip On, Memcache On.

    Powered by Discuz! X2.5

    © 2001-2012 Comsenz Inc.

    回頂部